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百姓生活 > 正文

大学生“请进场”,中华传统文化“潮”起来

发布日期:2023/7/10 21:08:12 浏览:62

兰州学生

兰州大学学生学习敦煌舞蹈。受访者供图

兰州学生

福建京剧院演员卢奇彤(中)教厦门大学学生京剧身段。受访者供图

兰州学生

一位兰州大学的学生正在演奏竹笛。受访者供图

兰州学生

兰州大学学生正在给飞天涂色。受访者供图

兰州学生

厦门大学教授蔡端俊演出《锁麟囊》。受访者供图

一位大学教授“跨界”赏析京剧,带学生欣赏珍贵的黑胶唱片,甚至还教大家唱戏,是一种什么体验?厦门大学庄汉水楼五楼,经常会响起酣畅圆润的京胡声,该校物理系教授蔡端俊在此开设《国剧赏析》选修课。这门堂堂爆满、选课靠运气的“人气”课,虽然是选修课,但不少学生为了能学唱京剧片段,往往提前半小时就赶到教室。

“只有先开始接触京剧,才能让年轻人了解京剧,并改变对京剧的刻板印象。”在蔡端俊看来,如今京剧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年轻人缺少与京剧接触的机会,“科学和艺术需要融合,理工科学生也要能欣赏艺术,我们希望能够为当下的年轻人开启一扇窗,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了解、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新时代,如何向青年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在兰州大学,有一门讲敦煌石窟的艺术通识课《敦煌文化艺术鉴赏与设计体验》,涉及建筑、壁画、雕塑、古谱、文本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学生们还能穿华服去上课;在浙江大学,有各种关于中华传统艺术的社团组织,古琴研究会、笛箫协会、书画社,青年学生们汇聚到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当传统文化在越来越多青年群体中“破圈”,其代表的含义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如今,一批又一批青年正在用创意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带来新时代的回答。

“只有让学生去体验,才会真正感觉到京剧是有趣的”

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生张贝对《国剧赏析》“觊觎”已久,大二就开始选这门课,可惜每次抽签总是落选,“抢课的学生人数常常有三四倍,很多人希望一起听戏、学戏、唱戏”。

“第一次上完他的课就被‘圈粉’了。”最初,厦门大学物理系本科生何桢暄被蔡端俊物理课堂上一手俊逸的板书“惊艳”到,“没想到在选课时,发现他竟然还上《国剧赏析》,出于好奇,便果断选了”。

一直以来,不少年轻人认为看戏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甚至觉得戏曲是“老物件”。不过在《国剧赏析》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找到属于青年一代的元素。蔡端俊一般会以戏曲知识系统讲解、专题内容讲演、赏析著名且珍贵的国剧演出录像、学唱脍炙人口片段等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京剧的背景、知识和戏曲表演艺术的创作与演出过程。

在厦门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李笑扬看来,这门课的最大特点便是“唱”。每节课前,蔡端俊都会教授京剧经典唱段,《苏三起解》《三家店》《锁麟囊》……“唱”还是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次结课,蔡端俊都会办一场堂会,让学生们表演,并邀请京剧票友一起伴奏。甚至,每年圣诞及元旦前后,他们都会举办一场联欢晚会《国剧新年大堂会》,同学们粉墨登场,用青年的方式演绎传统戏剧。

谈起开设《国剧赏析》的初衷,还要追溯回蔡端俊刚进入厦门大学学习时的经历。1996年,从小喜欢京剧的蔡端俊结识了厦门大学生物系已故教授胡维弘,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京剧。在胡维弘的带领下,厦门大学聚集起了越来越多的“京剧票友”,之后他们还共同创立了厦门大学京剧协会。

2000年,胡维弘退休后在厦门大学开设《京剧学习与欣赏》选修课,蔡端俊担任课程助教,帮忙编撰教材。之后,蔡端俊博士毕业前往欧洲继续深造。在国外求学生活的经历,让蔡端俊更加坚定要向全世界传播京剧的想法。之后,蔡端俊学成归国回到厦门大学物理系任教,便接过了京剧传承的“接力棒”,将课程名更改为《国剧赏析》在厦门大学延续。

“只有让学生去体验,才会真正感觉到京剧是有趣的。”为了更直观地让同学近距离感受京剧的魅力,蔡端俊经常请全国各地京剧院的名家们到课堂授课。青年花旦演员现场演示一张“脸谱”从无到有的过程,专业京剧演员讲解手、眼、身法、步伐的动作要领……

“以前不知道画一张脸谱需要这么繁复的步骤,京剧演员们背后需要付出很多辛苦才能呈现出如此完美的舞台。”在李笑扬看来,尽管京剧已经开始逐渐进入青年视野,还出现了带有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用经典脸谱元素制成的文创产品等,但高校的京剧传承之路并不好走,“有恒心、有想法的青年京剧爱好者们正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在困难中寻得方向”。

“不能让传统文化‘板起面孔来’,它可以是亲切的,和日常生活有很好融合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互联网时代下,青年“亚文化”不断被推向中心,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在兰州大学《敦煌文化艺术鉴赏与设计体验》的课堂上,学生们来自物理、化学、医学等不同学院,却都可以画色环、给敦煌飞天配色、欣赏丝路花雨电影、学习书法、学习敦煌舞蹈、欣赏琵琶……

兰州大学药学专业本科生张雅欣正是被这门课独特的“体验教学”所吸引,花了不少工夫才选修上。对她来说,这也是在为一次敦煌旅行计划做准备,“我一直想在准备好充足的历史知识之后去敦煌看一看,但敦煌相关书籍的专业性太强了,这门课弥补了看不懂专业书籍的难题”。

“这门课与敦煌文化切实相关,却又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美育教育,这是跨学科的师生们共同打造的一门艺术通识课。”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邵强军是课程教学团队之一,他觉得学生们对于敦煌艺术热爱的根源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他介绍,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延续至宋元时期,历经1000余年,现存有735个洞窟,壁画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且保存较为完好,“这种规模对于青年来说,首先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如果再掌握一些中华文化艺术的知识,这种震撼就会发自内心,进而形成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对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何嘉瑜来说,这门课最大的魅力在于学生们可以将敦煌与本专业相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和再设计。之后,课堂的展览板上便有了各种“跨界”艺术创作:生物学系学生以培养皿为画布,微生物为颜料(主要是颜色各异的细菌),培养出形似“飞天”的生物培养基;计算机系学生用代码敲出包含敦煌石窟元素的“敦煌”二字;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融合自己对敦煌艺术风格的理解,创作竹笛曲目……

“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板起面孔来’,它可以是亲切的,和日常生活有很好融合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落后和保守的文化形态,它与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息息相关,青年“亚文化”只有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才能面向未来,他们两者都充满着创新性的力量,“青年们会找到很多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远比我们能够想到的更加丰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要考虑如何让他们平衡发展”。

“我们不能够满足于从中国视角看中国,而是要站在世界视野看中国”

蔡端俊带领《国剧赏析》进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视野中,他举办了《艺术的观念》京剧专题讲座、走进国内高中校园为学生开设《京剧文化》讲座,而且每年都为美国特拉华大学及孔子学院的暑期夏令营的美国学生带来相关主题的英文讲座……

“戏曲归根结底是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的呈现形式,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它一直在讲述着什么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做人、做事道理,这才是亘古不变的‘核’。”对厦门大学京剧协会的师生们来说,从第一任指导教师——生物学系教授胡维弘,到物理学系教授蔡端俊,再到如今的上百名青年成员们,一代代薪火相传,他们也将传播得更远、更久。

在首都博物馆里有一处叫作“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览,博物馆利用场地空间,一面展示中国历史,一面展示世界历史,游客们能够透过北京看到中国,将中国发展历置于世界发展的长河中。

这是近几年刘宁的新发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相结合,让观众在参观时有一个定位,进而了解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不能够满足于从中国视角看中国,而是要站在世界的视野下来看中国。青年应该对世界和中国有更广阔的了解和认识,在中外交流互鉴的视野下,我们就能把很多文化自信问题讲得更好。”刘宁认为,随着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互联网信息获取手段更加多元,要想面向新时代青年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既要讲好文化的内在特点,又要讲清楚其蕴含的道理。

“当前大家所生活的世界,既有古往今来,又有中外文明,如何在广大的世界里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在刘宁看来,不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就是总能带给人新的启发。在她主编的《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华古典诗词在当今的传承,需要把握社会变化的大势,要用精要的艺术之理启发读者,要在参透诗之“妙理”上多多用心。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智慧、心灵相通的智慧,对于建设当代社会,推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的时代主题。”刘宁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许子威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