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旅游景点 > 正文

兰州娃尕的时候都玩啥?

发布日期:2016/9/18 10:03:19 浏览:816

童年总是那样美好和难忘的,儿时的游戏会使人们更加久久怀念。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有些游戏一生难忘。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兰州的孩子们和全国的孩子们一样,也玩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游戏。这里列举的是一些濒临失传的经典游戏,还有一些如放风筝、跳格子、跳绳等游戏,现在仍在娱乐中,因此不再介绍。

斗草也叫“拉叶茎”

弹(tan)弹儿可谓是游戏中的“老字号”了。那时,经常可以看到路边有几个单膝跪在地上眯着一只眼睛的小男孩,不用猜,这肯定又是一场弹弹儿“大赛”。弹弹儿比赛时,在地上画一个圈,想参加的人,每人必须在里面放一个玻璃球作赌注,然后在离圈一定的距离外用手指弹玻璃球,去撞击圈中的弹子,被撞出来的弹子就归自己了。还有的是在泥地上挖个小坑,在稍远处画条线,每个人都蹲在线外向小坑弹球,弹进坑的就算赢。赢了的兴高采烈,输了的一脸沮丧,有时候还会偷偷地哭泣。

滑轮车、冰车

20世纪60年代有一种滑轮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是在一块木板下安装4个或3个小轮子(轴承),考究些的前面还有“一”字形的把握方向的舵,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拉起来飞跑。拥有一辆滑轮车,是需要一番努力的。木板好办,拆一个包装箱就解决了,关键是轴承很难弄到。滑轮车做好后,邻居小孩们自然成了免费劳动力,拼命地推着爬坡上坎。当然,这也不是免费的,坐上几圈后,坐者也要下来让“劳动者”享受一番。比试速度是每次坐板车的经典节目,由于轴承的摩擦声很大,老远就能听到刺耳的滚动声,特别是在马路上比赛时,汽车驾驶员远远就停下车来让这帮“亡命徒”先过去。小板车是没有刹车的,只能通过用脚在地面摩擦的方式来控制速度,所以一双新鞋几天就破烂不堪了。

冰车是在一块小木板下边钉上两根平行的扁铁或盘条,人坐上去后,手执两根铁钎子在冰面上猛地一扎,然后身子向前用力一拱,冰车就一溜烟滑开去,其原理跟东北地区流行的滑雪板一样。隆冬的马路、街道上,积雪日久不化,这就成了孩子们玩冰车的好场所,结冰的湖面或河面上更是理想的玩冰车之处。

撑子

撑子是当年孩子们都爱玩的一种游戏。所谓撑子就是把房顶上用于防雨的油毛毡偷下来,剪成十多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片,同时向空中掷去,然后,立即将手翻过来,用手背去接,谁接的多算谁赢。因为玩撑子需要眼疾手快,难度较高,所以年龄太小的孩子是玩不转的。玩撑子后来演变成把汽水瓶盖、啤酒瓶盖砸平后取代油毛毡片掷着玩了。

打猴儿

冬日里打猴儿(抽陀螺)的游戏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盛行。“猴儿”的学名叫陀螺,也叫“赶老牛”,在顽童的嘴里,则是“打懒婆娘”、“打冰猴儿”等带有恶谑意味的俗称。它还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比喻词,记得小时候偷懒时,大人总会训道:怎么跟陀螺一样—不抽不转。

陀螺制作起来不难,找一段手腕粗的圆木,需硬杂木,如枣木、梨木、榆木等。把一端削成圆锥体,在圆锥的顶头上拿烧火的火镩烧红了烫个小坑,然后再砸进一颗钢珠,一个陀螺就做成了。做好了陀螺再做鞭子。找一根一二尺长的小木棍或者竹棍,一端绑上半米到一米长的绳子做鞭梢就能用了。鞭梢要选择结实耐用的绳子,如果给皮鞭子浸上油,就更结实了,可以用很长时间。因为皮绳子不易找,于是自行车外胎里的绳线就成了首选,把车胎里的细绳抽出后,编成一束鞭子十分结实。

男孩一般都拥有好几个陀螺,多是自己制作的,有的还用油漆涂上颜色。然后看谁一鞭子把陀螺抽得最远,或时间转得最长。最激烈的是两个陀螺相撞,最得意的是一个人可以同时玩几个陀螺,玩者疯狂地奔走在陀螺之间,不停地挥鞭抽打,很是得意。今已发展到陀螺如腿粗碗大,重约八九斤,鞭长五六米,挥动起来,劈啪作响,俨然成为老顽童的一大乐趣。

打弹弓

打弹弓几乎是小男孩们都玩过的游戏。弹弓实际是弓弩这种远程式武器的变形或袖珍型呈现。弹弓的弓架为Y形,有用粗铁丝弯成的,有用小树杈做成的,但是要找到两个分叉均匀、线条流畅的木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找一个好弓架,男孩子可没少爬树。找到了理想的小树杈,还要剥去树皮再打磨一番,白生生、光溜溜的模样好似工艺品。弹弓的皮条可用粗皮筋,最有弹性的是医用胶皮管。在皮条中段加一小块牛皮,用于包裹弹丸。孩子们玩弹弓,一般用的是纸弹丸,淘气的孩子用石子、玻璃球、钢滚珠等弹丸,这就增强了玩弹弓的危险性。

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小弹弓》的诗,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除四害”的荒唐行为。

小弹弓,铁丝把,

打得麻雀都害怕。

小弹弓,橡皮长,

打得麻雀没处藏。

小弹弓,子儿圆,

要把麻雀消灭完。

小小的弹弓,作为孩子们的玩具,在那特殊的岁月,也充当过政治运动的工具,当麻雀不再成为所谓“害虫”时,孩子已长大成人。可是,不容易看见麻雀的身影了。

打瓦

曾经在民间盛行一时的“打瓦”游戏,是滥觞于远古时期的一种体育游戏—“击壤”。据古籍记载:尧时,有八十老翁击壤于道,边击边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意思是,太阳升起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就休息,喝的是自己挖的井中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官府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此歌据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歌谣,反映了无为而治的太平盛世。)具体的玩法就是用石块掷击矗立在地上的木块。“击壤”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变成了后来的“打瓦”游戏。

兰州民间的打瓦游戏,就是在一块空地上,依次竖起大小厚实适中的石板作“瓦”;孩子们站在“瓦”后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置,手执一块坚硬的石块作“告石”,依次向前扔出,按照“告石”落地的远近决出“打瓦”的先后得主。扔“告石”最远的得主站在“告石”的地点,最先用“告石”打“瓦”,以此类推。按照事先规定的“瓦”的顺序,第一个击倒第一块“瓦”的伙伴便是“大官”,依次决出“二官”、“铁锤”、“扭耳”、“传令”、“别鸡”等位置。这个还可以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增减。

跳八关

跳八关也叫“跳鞍马”或“跳山羊”,兰州方言叫“头低涩子高”。即一人蹲下或弓腰作鞍马状,分八个高度逐一升级,众人轮流跳过,失败者做“鞍马”。跳八关有两种跳法:一是用手支撑“鞍马”跳过去,另外一种是不准用手支撑,必须直接飞身越过“鞍马”,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过第七关、八关的时候,“鞍马”几乎已经站直,跳的人有心理压力,“鞍马”的压力更大—他怕对方撞到自己的脑袋。但这是不可避免的,鼻青脸肿的事是常有的,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

斗草

“斗草”是一种深秋时节的儿童游戏,也叫“拉叶茎”。就是比赛谁的树叶子梗茎更有劲,能把别人的拔断。此游戏古已有之,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每到秋天,秋风过处,落叶满地,孩子们便选择那些比较粗壮,又比较老的叶梗,来玩斗草游戏。双方将手中的草茎彼此相交并拉紧,然后相互用尽吃奶的力气一扯,断者为输,再换一叶茎继续斗。斗输的孩子,会千方百计寻找更老更粗、水分少、韧性大的“官司草”来报“一断之仇”。为了让自己的叶茎比较结实厉害,男生们通常都把它塞到臭球鞋里去捂,捂过的叶茎柔软而有韧性,取胜的把握更大。捣鬼的孩子还会在叶茎中插一根细细的铜丝,这样的话,他往往可以神奇地连续战胜好几个人,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

碰斗鸡

碰斗鸡也叫“碰膝”、“撞拐子”、“捣拐”。就刚勇的男孩子而言,碰斗鸡是课间首选的男子汉之间的战斗。碰斗鸡玩法十分简单,就是单腿着地,盘起另一条腿,双手握紧脚脖子,跳着前进,以膝盖撞击他人,谁先双脚着地或者倒在地上就算谁输。碰斗鸡时,只能以膝盖为武器彼此相斗,绝不允许利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去攻击对手,可以两个人决斗,也可以分帮对垒,力大者胜,很能考验体力和平衡力。一些聪明灵活的孩子会突然跳起,膝盖直顶向对手的腹部,完成一个高难度的“飞膝”动作,以泰山压顶之势击败对手。在分帮对垒中,身体好的孩子往往是大家争夺的对象,他们可以一当五,而个子小的总是容易被别人撞倒,吃亏不少。

翻花绳

也叫吃面绳,兰州方言叫解绷绷。两人共玩,一人双手撑持花绳,另一人用双手勾挑到自家手上,翻变拉出“菱形”、“长面花”、“捆捆柴”等多种花样,变化多端,手法多样。二人合作,一方口授,一方操作,其乐无穷,极能锻炼形象思维与动手能力。

据《兰州民俗风物》(来源: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

《兰州娃尕的时候都玩啥?》相关参考资料:
邓超带娃玩颜料、邓超带娃玩颜料消息、中秋北京带娃哪里玩、cf玩的时候咋打时间、小时候玩的哪些、小时候玩的杏核游戏、兰州新区、兰州 水资源、兰州银行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