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下设单位 > 正文

兰州大学获评在甘肃36所高校档案工作考核第一

发布日期:2016/6/21 4:49:23 浏览:456

1月4日至1月15日,根据甘肃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档案工作实施意见》和省委办公厅有关干部科学发展观业绩考核办法等文件精神,省档案局、省教育厅组织人员对在甘36所高校档案工作进行了考核,通过听取汇报、现场咨询、实地查看、查阅相关印证材料等环节的考核与评估,兰州大学取得94分的好成绩,名列第一。

回顾“十二五”,兰州大学档案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下,在全校各中层单位与档案馆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不断健全、馆库条件有所改善、履行职责较为积极、业务建设不断规范、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业务范围逐渐拓展。但人员紧张、经费困难、数字化水平低等瓶颈因素依旧突出,与学校定位发展不相适应、与党和国家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十三五”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围绕学校中心任务,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安排部署,真正把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发展好,任重而道远。兰大专兼职档案工作队伍决心继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常态,为兰州大学档案事业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念兹在兹,孜孜以求

——“十二五”期间兰州大学档案工作回顾

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近五年来,兰州大学档案馆努力适应学校改革发展新常态,开拓思路,采取措施,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为学校各项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一、档案资源建设新举措

一)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杜绝归档盲区

2011年以来,配合兰州大学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结合高校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档案馆着力进行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废、留、改、立”工作。其中,重点修订了《兰州大学档案管理细则》《兰州大学部门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与保管期限表》和《兰州大学科研档案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相关工作,为依法开展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校内各部门也以上述文件的执行情况为依据,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档案馆建立了归档反馈制度。每年在年终考核前一个月,汇总校内各部门归档情况,包括归档完整程度、整理质量、存在问题等方面,通过电子邮件向校内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反馈,对于归档情况评价较低的部门,以书面反馈的方式,进行警示和督促。通过上述举措,有效杜绝归档盲区,提升归档完整率。近五年来,档案进馆率呈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年均进馆量达到1.3万件。截止2015年12月底,馆藏总量达到24万卷(件)。

二)拓宽视野,注重特色,优化馆藏结构

为拓展收集范围、优化馆藏结构,档案馆着力加大特色档案资源收集与征集力度。从2011年开始,先后征集何裕、申晓君(秋子)、花逢坤、崔乃夫、张维信、甘晖、王玉玺等书法家、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的书法作品和题词、手迹。加上原有的胡乔木、费孝通、李政道、赵朴初以及原甘肃省领导阎海旺、顾金池、孙英;原卫生部副部长、校友王陇德等人的题词和手迹,档案馆已经积累了一批价值不菲的馆藏书法珍品。

2012年以来,开展“萃英记忆工程”口述档案采集、人物访谈和视频采集工作,同时收集相关名人档案。截至2015年7月底,共采访刘冰、崔乃夫、聂大江、郑国锠、刘有成、李吉均、段一士、丑纪范、葛墨林等兰大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老职工350多人次,形成视频资料近1600G,时长约500小时。在采访过程中,无偿征集珍贵文献和实物以及档案资料共计700余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准考证、国立兰州大学时期的校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兰州大学毕业证书,早期打字机、海拔仪以及大量的讲义、手稿、著作、照片等。

三)主动记录,实时采集,补充影像资料

近五年来,档案馆采取以各中层部门归档为主、档案馆主动记录和实时采集为辅的策略,加大校内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力度,提出“档案馆在现场”的行动口号,保证学校各类庆典活动、大型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重要视察和来访活动相关档案的及时收集和保存。收集和采录了“2011中国MBA黄河(兰州)漂流赛”赛事、《齐德拉》大型音乐舞蹈诗剧创作演出、开学毕业典礼以及二级学院建院庆典、校友返校纪念、各地校友会交流与研讨等各类重大活动档案;还采集了部分院士、教学名师等进行科学实验、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的视频资料,既改善了馆藏结构,又丰富了馆藏内容。

二、档案开发利用新探索

一)立足馆藏,以档为凭,充分发挥档案凭证作用

学校档案馆档案利用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校内各部门、教职员工和在校生;二是历届毕业生。近年来,档案馆为教学科研、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楼宇维改、财务审计及维护教职员工正当权益、毕业生就业深造和学历认证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信息支撑和数据支撑。特别是为学校以及学校各二级单位编史修志、校史人物研究与传记撰写提供了大量档案凭证和参考资料。档案服务社会的频次也逐渐上升,为国内外学校、专业认证机构、各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用人单位提供学历学位认证材料近千人次,在认证过程中发现和纠正了假冒伪造学历现象,维护了兰州大学的声誉。近五年来,接待各类查档人员共计16492人次,提供档案共计37127卷件,出具各类档案证明(含复制)近8万页。年均接待量达4123人次,日均接待量约18人次。高峰时段日均接待量达到110人次。

二)深度挖掘,高度整合,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在利用方式上,档案馆不再满足于“你查我取,登记走人”简单模式,提出“深度挖掘、高度整合”的提供利用工作思路。一方面,在查档工作中,依托完备的文件级数据库,努力做到应查尽查、无一遗漏、旁征博引、系统完整;另一方面,依托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技术,为学校各个部门和广大师生远程提供档案扫描件查档服务。

为满足广大毕业生及部分在校生出国交流深造的需求,档案馆相继开发B/S结构的毕业生成绩翻译系统和毕业生证书翻译系统,积累课程词条13770条,注册用户6180人次。

为进一步加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力度,近五年来,档案馆着力打造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历史档案数据库、硕博士学位档案数据库、房产财务凭证数据库、教学档案数据库、党群行政档案数据库等多个文件级目录专题数据库,共计36万条数据。在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力量匮乏的情况下,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目前积累数字化档案约8万余件,现代化程度有一定提高。

三)立足馆藏,利用媒体,依法发布档案史料

收藏不是目的,或者说不是唯一目的。发布史料,服务学校和社会,这是档案馆工作职责之一。

2011年,档案馆创办校内刊物《看兰台》,依法发布档案史料,宣传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至今印发24期。刊物先后发布宣统二年毕业文凭、解放军接管兰州大学文告等珍贵史料;公布语言学家、作家刘让言,甘肃省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钱伯初,著名力学家叶开沅等已故老先生相关史料;登载教育家刘冰、著名出版人彭长城等老先生、老校友访谈录多篇。

近五年来,档案馆与学校新闻中心密切合作,在《兰州大学报》、学校官方微信等媒体上,发布兰州大学历史老照片及文档资料;在校园设立橱窗,宣传档案法规、档案工作动态;在学校首页上开设“兰大历史上的今天”专栏,发布校史资料,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2013年以来,在“萃英记忆工程”人物访谈的基础上,制作并在学校新闻网、学校官方微信发布人物访谈电视专题片8部、访谈文字2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发布在学校新闻网上的采访文字,总点击量超过6万次,部分篇目点击量突破4000次,个别篇目单日点击量超过3000次。

四)关注需求,加强宣传,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

近年来,档案馆努力为学校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建设提供档案素材和编研资料。每逢学校招生、毕业季、校庆(院庆)、重要校史人物诞辰纪念以及“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等重大节点,档案馆积极为学校新闻宣传部门提供素材和稿件,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既有力地发挥了档案服务现实工作的作用,体现了档案部门的存在价值,又对进一步加强重要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2015年12月,在江隆基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档案馆开放了实物档案展厅,展出珍贵照片、获奖证书、教案、手稿、著作等珍贵档案文献计400多件,为再现兰州大学发展奋斗历史、助力爱校荣校教育做出应有贡献。

三、存在问题

与兰州大学总体发展目标相比,与部属兄弟院校相比,与甘肃省省内高校相比,最重要的是与档案用户以及潜在用户查档数字化、网络化、快捷、精准的查档需求相比,目前兰州大学档案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数字化、信息化投入少,程度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兰州大学档案工作已经全面落后于省内外兄弟高校,落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四、档案事业发展新构想

我们在不断探索和进取的过程中,发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制度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和机制,特别是档案工作的经费保障和条件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资源建设上,一方面,要重视特殊载体、特色内容档案的挖掘和收集,另一方面,要在归档收集上狠下功夫,保证各部门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工作手段上,要把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当作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紧抓好,只有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服务层次和水平才有可能大幅提升。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