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资讯杂谈 > 正文

10万浙商撑起民营经济半边天@甘肃经济网

发布日期:2016/7/15 4:05:40 浏览:478

●许多本土企业的改革并不彻底,零散的经营方式使得一部分人致富,但是企业本身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企业要扩大规模,发展后劲缺乏。

●在甘的10万浙商继续寻找重要信息和机遇,他们采取低调方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投资。

●目前,浙商在甘肃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占据甘肃民营经济50%。

兰州最大物流企业易主

“我还在这个位置上,但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萧振祥委婉地解释公司的变迁。

半年前,萧振祥还担任着兰州物资城总经理和兰州新天地物资储运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而今,萧振祥还坐在那把黝黑的老板椅上办公,对外还称兰州物资城老总,但是,董事长不再是他。

新成立的公司叫甘肃兰海物流有限公司。知情者说,去年6月30日,一家名叫甘肃海厦置业有限公司的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所收购了这里80%的股权,其余20%的股权则移交兰州市国资委。新的股本结构下,一个崭新的现代物流企业——甘肃兰海物流有限公司正在注册当中。

操盘手究竟是谁?

赵友海。

当地一位商户透露,新董事长赵友海就是东阳二建兰州分公司的老总,现在正是甘肃海厦置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浙商。

赵已经代表兰州物资城对兰州市政府立下“军令状”,“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这里建设成兰州地区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物流配送基地”。在三年内,这里的年吞吐量将达到80万吨,年成交量达30亿元以上。兰州物资城将成为甘肃乃至西北最大的物流基地。

1954年创办的本土国有企业——兰州物资城,从兰州木材总公司,到兰州新天地物资储运有限公司,再到甘肃兰海物流有限公司,先是打破铁饭碗,随后进行体制改革,一步步转换国企身份,最终变成了一个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而赵友海及其身后操控甘肃民营经济命脉的10万浙商的发展轨迹和前景,在人们的视野中愈加清晰。

1981年,赵友海带着三个同伴,招募了四十多个民工,在位于内蒙古兴安盟和吉林交界的一个铜矿接到了第一个建筑活,从那里,他捞到了第一桶金。1985年,赵回到家乡先后创办了两个企业。

1997年3月29日,赵友海来到兰州,开始了他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兰州的创业之路,他创建的东阳二建兰州分公司承揽了兰州政府部门在内的许多工程。

赵友海后来又创建了几个企业,十年后,他的公司资产达数亿。

本土企业的改制宿命

浙商赵友海创业的同期,正是兰州物资城败落之时。

1993年,兰州物资城的木材存贮量由历史上最高的4万立方米,下降到了8000立方米,成交额只有0.41亿元,按当时原有职工464人计算,每个人头上只有不到20立方米,企业走到了亏损的边缘。

1994年春,萧振祥出任公司总经理,作出了一个艰难的转变——由木转向钢。

因为大量砍伐木材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敦促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木材替代材料大量涌现,逐渐占据建筑和装潢市场,成为主流。

另外,西部大开发促使大规模基础设施展开,路桥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新的行业不再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设材料,而钢材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建设材料。

从当年8月份开始,兰州物资城投资200万元,建成了900平方米的临街铺面,主业转为钢铁。13年后,交易场所达到了10多万平方米,吞吐量达到了58万吨,成为兰州市最大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

场地建设的同时,兰州物资城内部进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机制改革。

兰州物资城采取了“抽资租赁”的改革方式。物资城首先抽走了原先的国有资金,接着20多个部门成立了分公司,物资城又将国有设备租赁给了这些分公司。近500人手中的“铁饭碗”被打破,22个部门负责人屁股底下的“铁交椅”被砸掉。

这种办法扶持30多人成了私企老板,现在,他们都有自己的产业、房子和轿车。

另一些人分流或内退,或被安排在市场内搞服务,又成了这次股份制改制的对象。这种改革并不彻底,零散的经营方式使得一部分人致富,兰州物资城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这些收益只能养活原有职工,兰州物资城本身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物资城要扩大规模,没有钱。

在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在少数人富起来之后,兰州物资城陷入了一个长不大的怪圈。“或许,这是一个传统产业国有企业的宿命。”回忆起兰州物资城13年的历程,萧振祥感慨万千。

新时期的浙商

2007年1月7日,一则“兰州木材总公司改制启动”的消息在当地一家都市媒体上出现,外界才知道赵友海控股兰州物资城的事实,但这时,时间已经过去半年。

浙商对外界的态度与其在甘肃发展的许多特殊过程有关。

2004年暴露的多起“官商勾结”的事情,使得不少民营企业家受到了质疑,兰州市的国内投资一度低迷。之后,政府严惩了涉案官员,尤其在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二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率领党政官员出席了这个民间商会的换届大会。市委书记的举动和言论具有了导向意义,众多浙商吃到了“定心丸”,他们对甘肃经济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投资热情重新鼓胀。

随后不久,浙商王益登投资1.2亿元开发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改造工程;戴道森投资4亿元兴建五星级的南湖大酒店;汤宝金投资陇西金宝翡翠新城和白银苹果第一街;连新占、江福明共同投资2.3亿元启动了“甘肃东部新世纪广场”;浙商加速对兰州大西北板材市场、鱼池口小商品市场、大西洋厨具城等六大专业化市场的整合。这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兰州,被视为浙商对政府高看一眼的“回报”。

赵友海微言表达自己的苦衷,他认为,在异地创业,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观念,当地人看外乡人的观念,现实环境需要像他这样的南方人默默付出比当地人更多的努力。

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甘肃创业的浙商有10万户,在甘肃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在甘肃的浙江经营户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上交利税近30亿元,解决再就业人数近100万人。在甘肃民营经济领域中,浙江企业的比例占到了50%,目前,浙商在甘肃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浙商成了甘肃民营经济中最庞大的力量。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