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资讯杂谈 > 正文

援藏医疗为九色甘南送安康

发布日期:2016/12/10 4:43:08 浏览:541

人民网兰州12月1日电(杜昱欣刘海天)“人都说高原美,人都说高原蓝……”一首《高原蓝》唱出了高原风光的美好,却唱不出高原生活的困难。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正是风景又美、生活又难的地方,“高原病”尤其可怕。

原标题:援藏医疗为九色甘南送安康

人民网兰州12月1日电(杜昱欣刘海天)“人都说高原美,人都说高原蓝……”一首《高原蓝》唱出了高原风光的美好,却唱不出高原生活的困难。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正是风景又美、生活又难的地方,“高原病”尤其可怕。

气压低,食物不易煮熟;种菜难,人们缺乏维生素;野外热饭不易,牧民常吃风干肉……久之,“高原病”就来了: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风湿骨痛、囊虫引起的癫痫……

一年来,十支来自省内大医院的医疗队,一直在甘南进行“组团式”医疗援藏活动。他们用出色的工作挽救着患者,和谐着社会,促进着团结。高原之上,蓝天之下,军队和地方是一家亲;城市和乡村是一家亲;兰州和甘南是一家亲;汉族和藏族是一家亲;医生和患者是一家亲;政府和群众是一家亲……

一个11岁的小姑娘患了癫痫,需到兰州看病。

甘南藏族同胞转院兰州,话不通,挂号难,费时间……患者一家陷入困境时,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向了她们,帮她们联系医院、安排入院、介绍病情。很快,小姑娘顺利开始了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挺好的!我妹妹得到了很大帮助,现在能正常学习了!”患者的姐姐高兴地说。

这些温暖的手,来自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医生们。

高原上有蓝天,也有“玉兰花”。兰大一院的李玉兰医生,就要撤离夏河县人民医院了,却放心不下病人们。一位颅脑受伤的病人,她尤其牵挂。

“病人在兰州住了57天院,花了32万元。带着呼吸机被救护车送到这里。”一位领导介绍,本来对这样的重症病人,医院没有信心和勇气收治。但想到李玉兰和医疗队在这,就鼓起勇气收治了。经治疗,病人很快能脱离呼吸机自己呼吸,已经稳定了20多天。“病人家属不放弃,我们也不会放弃。”李玉兰说。治病治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止是在治病,还是在温暖病人家属。

甘肃省肿瘤医院援藏医疗队进驻迭部县人民医院后,当地患者看病更方便了。

“真是依依不舍”,女医生司晓枫说。刚听说要参加援藏医疗时,她的心情和现在可不一样:“我去援藏,我妈怎么办?”此前,她每周都要从兰州赶往临洮照顾90岁的母亲。

一边是家事,一边是国事。一边是母亲的需要,一边是人民的需要。面对家国两难,司晓枫毅然一肩挑起:国家下达的任务,必须完成。照顾母亲的义务,不可放弃。援藏后,她还是要往母亲家里跑,频率改成了每月一次。和从前比,现在要先回兰州再转道临洮,辛苦得多。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司晓枫不服这个劲。她用事实说明,忠孝可以两全。“谋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古训,在她身上再次体现。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千万个忠孝一肩挑的司晓枫。她们忠孝传家,推动中国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能解除藏区群众病痛,能创造更高人生价值,是腹外科专家袁虎勤在藏区工作的最大追求和收获。在众多患者的谢意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双绣花鞋垫。

那一次,一位奶奶带着孙子来求医。经诊断,需要手术治疗。由于孩子年龄小、营养差、病情重等原因,手术风险很大。奶奶坚决不同意转院,原因有几点:经济困难、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她流着泪说:“我相信你们,就给孩子治吧!”

袁虎勤亲自主刀,顺利手术。出院时,奶奶的泪水变成了笑容。为了表达全家人的感激,患儿母亲赶到医院,把一双精心绣制的鞋垫送给袁虎勤。袁虎勤说,他觉得这礼物比什么都重。

兰大二院援藏医疗队来到舟曲县人民医院后,在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培杰带领下,沉下心来服务藏区群众。他们一年完成的手术量,相当于县医院过去3到4年的。新建的儿科,一年接诊900余例,无一例不良。

一年来,医疗队接诊病人2000余例次,做手术180余台次,抢救危重病人260余人次,大、小查房1900余次,讲座培训200余次,培育新技术10余项……大大提高了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祖国做了什么。”经过援藏,越来越多的队员理解了这话的真正内涵。他们多次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来到舟曲才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定位,才真心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感恩始于心,回报见于行。”舟曲群众把他们当亲人,他们也深刻感受到群众的爱。

一个小女孩来就诊,身上疼痛、发痒,说不清原因。李培杰在翻译帮助下,和她沟通了很久。凭借无比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李培杰断定是居住环境不清洁,导致虫子叮咬。他让把女孩的被褥全扔掉,彻底打扫环境,再杀虫处理。果然,女孩的病很快好了。她拼命拉着李培杰的手,请他到家里吃饭。“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语言不通,但医生和患者的心已连在一起,用心交流、用爱对话。

2016年夏,甘南特别热。李培杰预判中暑病症会高发,马上布置相关培训。没几天,中暑病人陆续来住院。由于早有准备,医护人员连续抢救了5名危重病人,使他们转危为安。

有位退休老支书义务植树护林,每月才下山一次。队员们执意要去给老人做个体检,聊表敬意。“我不觉得苦,我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我也不觉得自己多伟大。”老人说他呆着也是闲着,不如给村里留下绿水青山。高尚的行为和朴素的话语感动了所有队员,大家热情地帮老人体检。老人也很感动,拿出自泡的冬虫夏草药酒请大家喝。“尽管文化层次不高,但是人生境界高。”李培杰说,在互相感动的环境中,队员深切感受到了医疗援藏的意义。

天灾无情,中华有爱,舟曲人民在泥石流灾难中屹立不倒。疾病无情,医护有爱,舟曲患者在病痛中有人呵护。天磨不灭真舟曲,救死扶伤援藏医。培育英杰建华夏,健康中国正可期。

是雄鹰,就要翱翔蓝天;是骏马,就要驰骋草原。甘肃省中医院援藏医疗队来到了卓尼县——他们是医生,就要服务患者。

听说李建省医生要调回兰州,患者们赶着来找他。一是让他治病,二是和他道别。

卢月梅和父母都是李建省的病人。经中医治疗,他们的关节痛、气管炎等病症大大缓解了。卢月梅说,七八年来,她腰疼、腿疼、颈椎疼、胳膊发麻、头发晕,各种病折磨着她。现在经一个多月中医治疗,她各种症状明显减轻。“能干家务活,能做饭,还能跳锅庄舞了!”卢月梅很高兴。

针灸、推拿、按摩……为藏区群众做中医治疗,李建省不但免费,还上门服务,甚至倒贴针具。从小,他就被学医的父亲影响,建立了悬壶济世的理想。父亲对贫苦的患者往往不收医药费或收得很少,善行义举深刻影响了他。

在徒弟们眼里,李建省是个“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好老师。“老师不嫌脏,握着病人的脚做按摩。我以前都做不到这样。”一位学生惭愧地说。

除了教授医疗技术,李建省特别重视预防疾病。他要求徒弟们要经常宣传“大医治未病”,使群众少生病、不生病。结合具体病种,他总结出“五架马车”的医疗方针。比如对糖尿病,传统治疗观念侧重于三方面: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体育健身。他又加上两条:自我监测和健康理念宣传教育。

“不仅仅授人以鱼,还在于授人以渔;不仅仅坐诊会诊巡回义诊,还要让受援医院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不仅仅治病救人,还要教会老百姓中医疗法。”在他倡导下,一些群众学会了艾灸、拔罐等简单的中医疗法。他用四个字高度概括中医药治疗对藏区群众的重要意义:简、便、验、廉——简单、便利、灵验、廉价。

“西医辨病,中医辩证,中西医结合。”事实证明,这个原则很适合藏区医疗工作。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建省觉得现在不应再把“利”理解成经济等利益,而应理解成“正能量”“价值观”“幸福感”等概念。

“4位学员可以完全独立地进行这项手术,没问题。”来自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张琰医生说,他们可以放心地离开,因为徒弟们都很出色。

2016年10月,张琰带领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代表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佳绩:团体二等奖,成员一、二、三等奖。

医疗队进驻后,结合当地胆囊病多发情况,把腹腔镜技术作为工作切入点。通过理论学习、模拟训练、手术带教等手段,显著提高了当地医护队伍的专业水平。县医院进行了230多台手术,效果都很满意。

援藏医疗队员从兰州等地来到甘南,守护起藏区群众的健康。改编一句著名的歌词,恰是对他们的准确写照:一位位医生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拯救生命,播撒希望。“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服务了广大患者,缩小了城乡区别,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社会和谐。

藏语中,医生被称作“曼巴”。现在,原来的“曼巴”要走了,接替的“曼巴”很快就来。希望在这些“曼巴”们接连不断的努力之下,藏区群众的健康会越来越“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援藏医疗为九色甘南送安康》相关参考资料:
援藏 医疗、援藏医疗队、苏州市医疗援藏、援藏医疗队 纪实、辽宁援藏医疗队、援藏医疗队 玛曲、常州安康医疗、安康市万达医疗、贵州安康医疗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