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下设单位 > 正文

国内权威专家汇聚金城兰州话彩陶助力文博会

发布日期:2016/8/26 16:37:44 浏览:1152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兰州市文化局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学史,是中国史前史的研究权威。现挂职任中共张掖市委副书记。

兰州市文化局

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代表作品为《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

兰州市文化局

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考古和西域出土文献;主要著述有《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楼兰尼雅出土文书》《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松漠之间—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

兰州市文化局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考古研究;2016年5月,以《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

每日甘肃网8月24日讯据兰州日报报道近日,一场有关黄河彩陶文化的高端峰会吸引了国内5位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权威专家汇聚金城,他们用精彩的演讲向人们传递着不同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与会听众惊讶之余无不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为甘肃彩陶文化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深感骄傲与自豪。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表示:“作为即将开幕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这场活动不仅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期盼,同时对践行文博会宗旨,传播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物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极大地促进甘肃省彩陶文化研究和学术繁荣。”

“第一次看到这么具有现代气息的展馆,挺不错的。”经过精心筹备的黄河彩陶文物精华展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记者:“不愧是精品展,这些展品基本可以代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最高水平,无论是绘画的风格还是彩绘的内容,甚至有些造型方面都很不错。有些意外的是,有七八件都是考古发掘中没有出土过的,这比较可贵,也充分说明很多珍品还是在民间收藏,很引人注目,对于丰富我们对马家窑彩陶的了解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

“此次峰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很有意义,通过讲座可以极大地加深市民对家乡文化特色的认识和自信,以此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说:“作为一名从事考古专业的人,其实不是特别想看到真东西的身价倍增,因为买卖的繁荣会进而促使更多未被发现的文物遭受破坏,文物和很多资源一样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离开自己初始环境便是对考古研究的重大损失。”□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王巍主题演讲《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经典路线

根据研究,小米在中国北方食谱中的地位,可以说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这时期小米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日常食用的主食。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证据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栽培小米被发明之后,从中国北方向外传播。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先民开始了粟、黍的栽培。距今8000年前,粟作农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大约距今4500年,黍向西传播到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至迟在距今3500年前,已经传播到了东欧地区。大约与此同时,粟向南传播到了东南亚山地。距今5000至4500年前,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大麦和小麦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和绵羊也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同样是在距今5000至4500年前后,发明于西亚地区的冶金术通过传入中国河西走廊地区,此后继续向东至黄河中游地区。

这几项传播的年代都是在距今5000至4500年左右,这一点当非偶然。这首先反映出这一时期该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跃。这一路线也正是汉代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的路线。说明经过这一路线的文化交流早在数千年前已经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条路线不仅是丝绸之路,还是粟黍西传之路、小麦东传之路、冶金术东传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经典路线。

距今8000年前,作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以玉为美的习俗开始出现。兴隆洼文化玉玦和玉坠的组合及其制作技术向南、向东传播,至迟7000年前,到达长江下游地区。向东北传播到俄罗斯沿海州和日本列岛中部,成为古代东方史前至夏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性装饰。

距今大约55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强势崛起。以庙底沟文化彩陶为代表的文化因素向周围地区施以强烈的影响,第一次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格局的雏形。

距今5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都大约同时出现了龙的形象。其中,尤以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安徽南部的凌家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似性最为突出。如都流行以玉为贵的风俗。玉器中都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且造型特点存在着相似之处。反映出,这些相距千里之遥的两地之间的上层社会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中华文明特点之一的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正在逐步酝酿、形成。

陈星灿主题演讲《安特生甘肃考古再认识》

安特生发现了多种甘肃史前文化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874-1960),是《中华远古之文化》、《沙锅屯》、《甘肃考古记》等中国最早几部考古田野报告的作者。为了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1923至1924来到甘肃,调查和发掘遗址数十处,采集大量文物和人骨。1925年回到瑞典,终其一生,研究中国出土文物。1926年瑞典为收藏安特生在中国发掘和采集的文物,国会批准建立东方博物馆,任命安为首任馆长兼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考古学教授。1939年退休,并发表其集大成著作《中国史前史研究》。

安特生发现了中国人的第一个史前文化——仰韶文化,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二、三千年,开启了中国考古学

为了追溯仰韶文化的起源。他来到甘肃发现了除仰韶文化之外的多种甘肃史前文化,为甘肃史前文化建立了初步编年。他相信以彩陶为代表的文化因素是从中亚来的,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虽然这个结论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但却开启了从考古学上研究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的先河。

安特生在《黄土的儿女》中称:“这各种的情形都使人相信,彩陶乃是以一种成熟的美术品的地位来到河南和甘肃,而这种美术在它的老家——我们尚不知为何处——一定经历了很长期的历史才能达到它今日的境界。专家学者们通常的理论,自然是说这些彩陶从近东和东欧经过中亚而传入中国。甘肃和河南当地的情况也的确表示,彩陶是以一种成熟、高度发达的美术形式而突然在中国现身的。”

安特生根据陶器形态与铜器有无确定了文化及其年代,他认为:“齐家、仰韶及马厂三文化期,就经验之所及有一共同之特点,即绝无金属器物之存在也。其次,吾人当述附有铜器的辛店、寺洼及沙井三文化期。就其铜器之多寡,而定其年代之先后。”安特生正确地划分了甘肃各文化期,但彩陶西来的假说破产了。黄河上游地区,通过裴文中、夏鼐等的工作,把齐家期从仰韶文化第一期的位置上移了下来,证明齐家晚于仰韶;齐家属于另外一个文化系统;仰韶之后的所谓辛店、寺洼、沙井诸期也都是仰韶文化系统之外的东西,年代很晚,这样仰韶文化西来说差不多破产了。目前的认识,中国史前文化是本土起源的,又是多中心的,但从来也没有同外部停止过交流。

李水城主题演讲《世界体系下的史前艺术浪潮:甘肃彩陶及相关问题》

彩陶的出现是多元的

考古发现证实,陶器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以亚洲为例,西亚和东亚的陶器出现时间就存在很大差距。即便在中国,华南一带的陶器就比北方黄河流域出现的要早很多。对于陶器产生的时间和发明的机制,学术界还缺乏实质性的了解,认识也不一致。

世界上最早的陶器首先出现在东亚的中国(距今16000-18000年)和日本(距今13000-15000年)。距今10000年前后,即地球进入到全新世,陶器在旧大陆逐渐发展起来。距今8000年左右,随着制陶术的进步,质量逐渐提高,也开始在陶器表面施加一些装饰性纹饰。除少量纹饰有装饰功能外,更多的是为强化陶器胚胎的致密度。彩陶的出现是多元的。距今8000年前后,在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特点是在浅色的大口陶器口缘内外绘红彩花纹,纹样非常简单,主要是横条带纹、宽带纹。也有的将器皿全身涂满。

中国最早的彩陶出现在渭河流域,除了横条带纹、水波纹外,还发现有简单的彩绘符号。到了距今6500年左右,彩陶在世界各地的农耕文化中有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质量大幅度提高,花纹也更加丰富多彩,并在各地形成了明显不同的区域风格和艺术格调的阶段性变化。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以秦岭为界,中国可以分成面向海洋和面向内陆的两大部分,面向内陆这一部分的彩陶是比较发达的。”

彩陶的制作、使用和流行大大推动了手工业部门的专业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社会复杂化的进程。随着彩陶产业的衰落,开始流行素面陶、暗色陶或拍印纹的陶器。这似乎是个世界性的阶段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中均有体现。

林梅村主题演讲《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中国青铜文化源于欧亚草原文化

近代历史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考古学传入中国,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史学“三皇五帝”创造历史的神话传说。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但是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实例,就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

2013年,在北京大学古代文明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这项研究得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局的大力支持,我们考察了昌吉两市五县古代遗址和博物馆藏文物,尤其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尔后,我们又赴山西太原调查当地发现的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不料,却在山西省博物院新发现一件以前不知的倒钩铜矛。据我们研究,太原这件倒钩铜矛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从器型和金属成分看,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此,我们撰写了《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一文,公布了这项研究的初步成果,首次提出中国青铜文化源于欧亚草原文化,尤其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密切相关。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的一种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材料相当零乱,学界或称“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公元前2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