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兰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兰州职业资格认证乱象调查-兰州猎头公司

发布日期:2015/11/25 17:36:09 浏览:651

本报记者马如娟完颜华

随着国家新一轮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进行,各种“考证热”依旧温度不减。造价师证、建造师证、注册结构工程师证……只要考取一个小本本,将证书通过中介“挂靠”到有需要的公司,不用上班一年就可拿到数万元。

一方面,由于行业发展的需求,“租证”成为不少企业提升资质和投标的方法,另一方面,由此催生出的考试培训产业链乱象广受诟病。

有专家认为,“考证热”的蔓延与培训市场的失序,实际上是社会需求与行政管理在对接中出现错位的结果。有关部门应加大追责与处罚力度,完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减少职业证书与机构资质的连带关系。

培训“帮忙过”的谎言

“一万元学费,三天培训,一次考试,即可拿到各种建筑机械工程类资格证书,同时还可以代评职称。”近日,供职于甘肃某建筑工程公司的刘建平看到,有人在一家社交平台发布信息,声称可以代理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评审和专业技能认证。

“如果能拿到注册机械工程师证书,就等于拥有了‘副高’职称,这样退休后每个月就能多领近千元的养老补贴。”这一消息让工作了40多年还是中级职称的电焊工刘建平很难理解,同时又充满疑惑和好奇。

职称评定也可代理,交钱就能拿到证书,这究竟是真是假?什么机构竟如此神通广大?

5月18日上午,记者根据刘先生提供的联系方式,通过QQ联系到了这位网名为|-uo;,而且还可以“挂靠证书,借证生钱”。

一家名为“甘肃志华企业管理咨询”的猎头公司网站声称:“有顶级名师讲授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课程,连续十年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经验,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90通过率”,而且广告还明确声明“可以提供证书挂靠”服务。

这家网站在鲜明位置对不同用途的资格证挂靠价格都做了明码标示:一级建造师3万/3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4万/3年,注册电气工程师8万/5年……

“挂靠,就是把证书存放在一家公司,人不用去上班,公司每年给证书持有者支付一定数额的挂靠费。”采访中,多次参加一级建造师考试的张东红坦言,在建筑行业内,不少从业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取高级证书,一边上班挣钱,一边“挂靠挣钱”。

5月19日下午,记者根据线索,以挂靠二级建造师证书的名义,对位于兰州火车站附近一家名为“兰州建宏企业管理咨询”的猎头公司进行了暗访。

在得知记者想挂靠建造师证书后,工作人员拿出十多本各种等级的建造师证,声称这些证书都是常年挂靠在他们公司的,证书持有者每年可以挣到3万多元的挂靠费。但当记者询问“挂靠证件国家是否允许”时,对方表示:“虽然不允许,但大家都在做,而且也没出过什么风险。”

那么,这些打着“企业管理咨询”名义的中介机构,花费大量资金收揽的各种资格证书做什么用途呢?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建工行业,对工程公司都有一定的等级划分,资质越高,可承包工程的范围就越大。而想达到某级资质,除了要有雄厚的实力外,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等级人才。

“一个人从初级开始考试,如果一切顺利,最快也要等七八年才能拿到高级证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小规模的工程公司为了承揽大型工程,实现利润增长,就只有通过租用证书的办法来充实自己的人才队伍。”兰州建宏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除了建筑行业外,设计、监理、招标、资产评估等行业内的“挂证”现象早已成为“潜规则”。

专业“考证族”的无奈

去年,国务院分三批取消125项职业资格认证,预计到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工作。但是,在证书挂靠即可“挣钱”的利益促动下,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少年轻人,还是义无反顾地纷纷加入“考证”大军。

据了解,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1994年开始被明文写入劳动法,自此,围绕职业资格认证相继产生了大量报考者和培训机构,这也被视为社会上“考证热”的发端。如今,随着新一轮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进行,各种“考证热”依旧温度不减。

“能考取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对自己的未来肯定有帮助。”上班10年的刘婷婷已经拥有了省级机构颁发的中级水利水电工程师证,尽管她供职的单位并未把资格证与薪水捆绑起来,但刘还是加入到了考取高级资格证书的考生大军行列。

在5月18日举行的“甘肃省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考试”中,我省有6902名考生报名参试,而全省5月份报名参加鉴定人数则达到了5.51万人,创历史同期和单月鉴定最高纪录。

一方面是职业资格认证备受诟病,另一方面是各种培训班“各显神通”,对于当前“人证分离”的现状,兰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戴晓武认为,完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减少职业证书与机构资质的连带关系,将行政部门的“裁判员”与“教练员”角色分割开来,才是治本之策。

“事实上,职业资格认证泛滥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类似做证书‘买卖’的培训班也并非孤例。”戴表示,“认证”既是经济生活中的身份甄别程序,更是基于诚信与公平之上的门户规则,在帮助消费者进行交易选择的同时,也提升着类型产品的竞争力。在信用机制修复并重建的今天,这种饮鸩止渴的游戏,透支的是消费者对市场机制的信任和信心,戏弄的是合规企业与优质产品的美誉和公信。

采访中,也有不少企业和持证者建议,在各行业的资质考试中,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注重报名者的业绩,以及拿到证后的日常考核。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